——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优秀导师袁景凌事迹材料
【导师简介】袁景凌教授,女,汉族,1976年8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现担任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责任教授、湖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体系结构专委会委员。
在她执教的25年间,主持和参与了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等项目的研究,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了《智能方法及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及应用》、《离散数学》等专著或教材8本,获得国家发明专利项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获得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校师德标兵、教学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她坚持以帮助学生个人发展为己任,一丝不苟,勤勤恳恳,以最温和的相处方式、最专业的学术能力、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扎根在教育教学岗位,培育了一批批优秀青年学生,每每提及师恩,学生无不感恩袁老师在学业上的孜孜教导和生活上的体贴关怀。担任副院长以来,她始终身先士卒,以绝对的责任和担当冲在教书育人第一线。
一、一袋坚果,一份坚定,一路坚守
“第一次敲袁老师门时内心十分紧张和忐忑,特别希望能到她门下读研,见到她之后心里就放松了大半,这是一位特别平易近人的老师,她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帮我安排位置,和我详聊未来学习计划,临走送了我一袋坚果。回家的路上我拿着坚果,瞬间就没有了对未知的恐惧,坚定了学习信心,也从而开启了我对梦想和信念的坚守。”
“为良师,更为益友”是袁老师所秉承的与学生相处之道。小至对学生们日常生活的入微的关怀,大到因学业、生活困难所导致的心理障碍,她及时提供心理引导和压力疏解……袁老师无时无刻不展示着其温和的师者形象:有学生在初入项目组时面对科研任务,表现出胆怯和畏惧心理,她及时识别到学生的情绪变化,用最亲切耐心的话语鼓励学生,彻底打消学生的心里顾虑,同时播下勇往直前、追求真理的梦想种子,推动其后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高质量论文;有的学生在面对一次又一次小论文被拒稿的挫折和打击后情绪低落,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与他们面对面谈话,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给学生以安慰与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负面情绪的干扰,并最终成功将论文发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无论何时碰到学生,她总是亲切地提醒他们“今天做核酸了吗?”“要好好佩戴口罩啊!”当学生因时空交叉存在感染风险,她则用坚定的语气告诉他们:要相信国家!学校与你们同在!
袁老师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研究生阶段躬耕三年、博士五年甚至六年、七年,十分不易,要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要攻破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了一个突破需要付出多少个通宵达旦。孩子们来我这里学习,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缘分,也体会他们这一代人的艰难挑战和激烈竞争,所以由衷地希望他们在我这里首先能开心愉悦,然后轻装上阵。
用最温和的相处方式,无条件地接纳学生、帮助学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所畏惧汲取营养、勇敢成长,正是袁老师几十年为师路上的始终坚守。
二、授之以业,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我万分有幸得以遇见袁景凌教授,每每我迷失方向,她总是坚定地告诉我:不要害怕,大胆去尝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她用对待学术的严谨与热忱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带我们领略科研征途的漫漫星光,让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为师重教”是所有老师的职业准绳,在此基础上,袁老师更是不断追求“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她总是引导学生博闻强记、不辍学习,不断强调:“要想写出好论文,首先要大量阅读文献,但又不能囫囵吞枣,盲目求快,要吸取论文中的知识点并融为己用。”面对学术问题,她永远秉承一丝不苟的态度,字斟句酌地审阅学生论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最专业和中肯的修改意见,并反复跟踪修改后成果,直至达标。正是源自这份执着,使得进实验室时还懵懵懂懂的陈同学,从写一篇学习报告都错别字连篇的学术菜鸟,迅速成长为专业水平拔尖的优秀博士,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得高水平学术成果近10项。同时,对面学术问题袁老师更是严肃的,她无数次跟学生强调科研的严谨性和严肃性,并以身作则,将学术造假和论文抄袭此类学术态度不端问题,从根本上杜绝在师门之外。
袁老师说:教书育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时常保持学习的热情,不忘教育的出心,不忘科研的起点,才能把育人事业做长、做专、做好,我愿做学生心中的那棵参天大树,根再扎深一点、叶再繁茂一点、身板再挺拔一点,带出来的学生才能频出新成果、好成果,经得起检验的“真”“牛”成果。
最专业的学术能力、最可贵的问道初心、最坚定的学术“求真”习惯……袁老师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影响学生,让我们在她门下求道一日,就一日没有“本领恐慌”和“掉队危机”。
三、因材施教,因效施教,因时施教
“我不是一个学术girl,但也不甘于平庸,在轻松的学习环境迸发灵感、提出创意、构建模型是我的优点。袁老师用几次相处就识别出了我的特点和短板,她用介于“圈养”和“放养”之间的风格让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活过的恰到好处,感谢她尊重我的个性、激发我的潜能,让我顺利收获了知识和学位。”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科学地指导研究生成长成才,袁老师不断总结和探索育人规律,在每一周的团队例会上认真梳理学生中主要存在的学业问题,如学术论文难以推进、做实验反复失败、文献解读不畅、求职效果不理想等,然后精心挑选在相应难题上有所突破的研究生展开深入的经验分享,将“老带新”、“一帮一”渗透到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频繁的交流和互助活动中,大家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展示个人才华,每个人都能获得属于自己的小确“信”。
同时,袁老师为每一名研究生指定详细的长、中、短期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力不够的学生给予足够的“push”,对于不擅动手的学生施以及时援手,对于性格内向表达力不够的学生经常将他们“推”向presentation的第一人、“推”向实习实践单位、“推”向国际会议展开学术交流,对于不善团队协作的学生则让他分享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启发他们转变思路、打开局面……他们收获的是学习力的提升,是展示的机会,是性格的转变。2016年毕业季,当学生初次面临全体校外盲审的巨大压力,正是因为袁老师的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团队所有毕业生无一例外良好以上高分通过盲审,不见往日“几家欢乐几家愁”状况,实验室一片欢腾喜悦之气,大家都在最恰当的时间用最漂亮的姿态拿到毕业证。
而无论学生毕业多久,依旧会清晰记得她对学术难题的一次次循循善诱,她在组会上引经据典描绘的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她给予一个个稚嫩却又不失勇气的大胆创意的莫大鼓励,以及当她面对“论文困难户”、“周报拖延症”、“求职盲与茫”时的一次次语重心长……
袁老师说:见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和变化,我愈发坚定:每一个学生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学生都需要被关心,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潜力,每一个学生都值得去发现,每一个学生也必定会有绽放光彩的那一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一朝播种,施以肥壤沃土,溉之雨露阳光,然后给理想时间,静待花开,终能见证树木成长,枝繁叶茂。
育一个人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比十年前更好的时间,是现在。袁景凌老师育人25年,始终不忘教育初心、不忘职业坚守,做培育专业人才的高精尖专家,做育人征程上的硬核担当,力所能及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好一代新人。同时,她将每一个现在当作最好的十年前,将在漫漫征途上继续见证和陪伴一届又一届的青春学子成长成才,用甘当人梯的大工匠精神和领航青年人的大情怀将教育事业进行到底。